top of page

國際研討會
繼往開來 : 東亞圖書館的嶄新角色 ​

日期

2022年11月11日 

​時間

上午 8:30 – 下午12:30 

​地點

​線上

網上重溫

報告簡報

​研討會簡介

適值馮平山圖書館為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和學生服務快九十年,來自世界各地學術機構的圖書館員和學者將齊集分享他們對東亞圖書館嶄新角色的見解,並介紹新構思讓讀者透過獨特創新的模式參與發展或應用館藏。研討會將按講者選擇以中文及英文交替進行。

​日程

​講者及報告簡介

程健

截屏2022-08-29 下午4.51.43.png

程健先生自2010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C.V. Starr 東亞圖書館館長。之前曾分別任職於美國四所不同的學術圖書館並於2016-2018年擔任CEAL(東亞圖書館理事會)主席。由於他在建立圖書館特藏發展方面作出獨特而創新的貢獻,獲美國《圖書館雜誌》評爲2008 年風雲人物。2009年,程先生憑藉關於“臺灣電影研究”的圖書項目獲頒發“富爾布萊特資深學者研究獎”。其專業活動與學術著作涉及圖書館信息、數碼化圖書館建設與服務、圖書館特藏發展與電影研究等領域,主要編著有2016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台灣電影研究書目提要》、2004年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電影研究書目提要》等。  

​報告標題

中國研究特藏的去殖民化與回歸:相關概念與實踐 

報告摘要

如何能應用早期英美主導的標準模式收集和處理不屬於其原來社區的中文特藏與檔案文獻? 哥倫比亞大學運用了三個概念和方法處理此難題,答案就是透過新的優化模式來重新評估舊有模式、數碼化回歸館藏和採用新的採購程序。 

何義壯

3e0349a8-1684-40fa-b419-9ba2d69dd73f.jpeg

何義壯博士曾在萊頓、北京和京都學習漢學和日本學,之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明史並獲得博士學位,其部分學術著作曾發表在《劍橋中國史》學報。 何博士自1988年起在普林斯頓東亞圖書館任職中文書目員,其後於2015年晉升為館長。期間發表了關於東亞書籍和非西方印刷術歷史等多方面的著作。何博士是現任《東亞出版學會》學報的書評編輯、明學學會司庫,以及《亞洲研究書目》數據庫顧問委員會的委員。何博士曾任 Geiss Hsu 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二十年,該基金會現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主要贊助機構。

​報告標題

『東亞圖書館』與東亞區大學圖書館:關係的轉型 

報告摘要

以往在北美(或歐洲)的東亞圖書館與東亞區大學圖書館之間舉行的會議和進行的項目中,可體會到一種不言而喻的看法,就是雙方均不會真正被理解為對等的合作夥伴。東亞圖書館大多是其機構內的分館,不一定直屬總館、甚至不作為組織單位,其存在經常受到質疑,有時只是形同虛設。 

東亞區大學圖書館間相互交流的需求已經超越了東亞研究的局限,更令人期望的是從大學圖書館整體出發的院校間聯繫,而在許多方面,這種需求已非東亞圖書館的聯繫能满足。然而,在某些方面,相互分享知識和獲取所涉語言資源的各種好處依然存在。 

因此,一方面明確地承認固有的不對等關係和需求是值得的,而另一方面可重新思考這種關係仍然能發揮的積極作用。過去有什麼成功之處,未來又何以成功?東亞圖書館的文化和語言知識無疑可讓其充當北美和東亞之間的橋樑。但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作用,他們或有需要進行一些調整。東亞圖書館或需更清晰地向機構領導層表達和強調其特殊作用(因為它們在機構內常被視為跟其他分館同等的單位,而有些館際合作更可能是在高層未知曉的情況下進行的。) 更明確地區分建基於亞洲研究的關係和院校之間的關係,並同時讓兩種關係並行發展,將有助東亞區大學圖書館的未來發展。 

​考恩

Matthias.jpg

2006 起: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東亞部館長 
2002-2006:特別館藏館長 – 柏林國家圖書館東亞部 
2000-2002:在柏林和科隆攻讀圖書館和信息科學研究生課程 
1994-2000 學習:基爾大學在北京和杭州舉辦的中國研究、歷史和法律課程

自2002年參與過的項目:

CrossAsia: FID Asia (http://crossasia.org
東亞館藏虛擬研究環境 

CrossAsia 校園學習項目 

 負責不同的數碼化項目(柏林華語、日語、滿語和西文館藏;重整有歷史的柏林東亞館藏),老撾和泰北手稿數碼圖書館(與德國帕紹大學和老撾國家圖書館合作) 

專業會員

  • 歐洲漢學圖書館員協會 

  • 歐洲中國研究協會 

  • 亞洲研究協會 

  • OCLC-PICA 專家組:編目和多國文字處理(Unicode / UTF) 

  • 工作組:德國特別館藏圖書館(Arbeitsgemeinschaft der 

  • Sondersammelbietsbibliotheken FID) 

  • Kommission, Zukunft der Informationsinfrastruktur“ (KII), Arbeitsgruppe Virtuelle 
    Forschungsumgebungen der Gemeinsamen Wissenschaftskonferenz - GWK (2010) 

  • 工作組:德國國家許可 

報告標題

柏林東亞館藏 : 從過去到未來   

報告摘要

柏林國家圖書館東亞部管理的館藏除東亞部份外,還包括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文獻。 該館目前正在籌劃展覽、座談會,並會在2022 年和 2023 年為三重周年誌慶舉辦節目,同時慶祝Christian Mentzel (1622-1701) 誕辰 400 週年,東亞部成立100 年,以及第70 年獲德國研究基金會 (DFG) 的財政資助。 

週年紀念總是表達喜悅和反思所取得成就的時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場合和機會,讓我們審視現在、思考未來。 

演講將有三個重點: 

  1. 柏林國家圖書館東亞館藏自 1661 年起的發展歷史,以及過去和現在於非亞洲主導的區域和學術領域中如何處理特藏資料。 

  2. 國家對館藏的責任及其在 21 世紀的定位所帶來的任務和挑戰(透過數碼化轉型此過程)。 

  3. 當前需要的方法和能力以滿足未來的需求。 

楊光輝

截屏2022-08-30 下午5.54.14.png

楊光輝,浙江奉化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研究館員,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學者。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圖書館、耶魯大學東亞圖書館訪問學者,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博士後。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古籍保護、中國藏書史、中國古典文學、海外漢學、索引學等。著有《薩都剌生平及著作實證研究》、《陶宗詩文集》(古籍整理)、《中國歷代園林圖文精選》(第四輯,古籍整理),翻譯《創造李漁》,主編《中國索引》等。

​報告標題

古籍保護視野下的東亞紙質文獻保護與合作 

報告摘要

東亞(地域範圍包括中、日、韓、朝、蒙五國,中國又包括大陸、港、澳、台四地)是中文紙質文獻收藏最多的地區。近代自明治40年(光緒33年,1907年)日本岩崎彌之助靜嘉堂文庫收購浙江湖州皕宋樓陸心源藏書,到201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購日本“大倉文庫”,古籍的整體購藏使東亞紙質文獻收藏的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從艾思仁發起“中文善本書國際聯合目錄專案”、北大組織CALIS古籍聯合目錄到《中國古籍總目》《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以及日本漢籍資料庫項目的完成,有力促進了東亞地區的古籍目錄和藏品的揭示;從臺灣潘美月教授與哈佛大學沈津先生合編《中國大陸古籍存藏概況》、大陸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畫,到復旦大學杜曉帆教授發起“UNESCO東亞傳統紙張保護項目(2009-2015)”,山東大學发起“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以及《日本藏中文古籍總目》《韓國藏中國古籍總目》項目的建設,東亞紙質文獻的流通整理與修復保護得到大力加強。我們期待東亞紙質文獻保護在尊重各自特殊性基礎上,在保護智慧財產權前提下,加強科學保護技術的共用,促進東亞地區紙質文獻收藏機構間的進一步互利合作,推動紙質文獻的有效保護,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作出貢獻。 

楊繼東

截屏2022-08-30 下午7.07.40.png

楊繼東,北京大學歷史系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和中東研究博士,羅格斯大學圖書館和情報學碩士。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中國研究館員、密歇根大學亞洲圖書館館長、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現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其學術興趣包括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佛教史、敦煌學、絲綢之路考古與歷史、數位人文學和圖書館史。曾在《亞洲史學報》、《國際佛教研究學會學報》、《中國文學:隨筆、文章和書評》、《美國東方學會學報》、《中華文史論叢》、《天祿論叢》等中英文學術刊物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其主編的《書籍之外:北美地區收藏的東亞研究珍稀資料》已於最近由美國亞洲協會出版。  

報告標題

美國大學東亞圖書館發展的前景展望 

報告摘要

東亞圖書館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系統中一個非常特殊的分支。它在十九世紀末出現以後,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經歷了多次轉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數位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東亞圖書館再次發生重大變革。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這些變革進一步提速。本報告將簡單回顧美國大學的東亞圖書館歷史,並對其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作一些預測。 

​張紅揚

张红扬照片.jpg

張紅揚,北京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長期從事近現代文獻整理和研究。198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並獲文學士學位,1988年在南京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留中文系任教,後離職赴北美學習。 1996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第二個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任職北大圖書館至今。2005年-2017年任北大圖書館特藏部主任,2020年至今任北京大學亞洲史地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主編及合作主編出版中英文文獻整理類書籍三種,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及其他報刊發表中英文論文及文章四十餘篇,2011年獲北京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12年獲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報告標題

近現代學術史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新特藏 —— 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

報告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界掀起了對於近現代學術再發現、再研究的熱潮。與此相呼應,北大圖書館“特藏”的概念,也突破了以“古籍善本”為核心的界限,其範圍拓展到近現代重要學術資源。本演講從中國近現代學術轉型的角度,分析這部分新特藏的特點,並初步總結對於這些重要文獻的整理、揭示和研究工作。近20多年來,新特藏建設逐步成為大陸高校圖書館業務發展的熱點之一。各館新特藏內涵不同,各有特色,開拓了圖書館資源建設及服務的新視界。

​楊文信

楊文信博士,1997年開始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執教,現為中國歷史文化組高級講師。楊博士曾於2002年任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研究員、2005年任京都大學文學部短期研究員。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中西關係史、帝制晚期中國史、佛教與基督教、中國語言及文化、早期香港史。 

李俊祺

香港大學文學士(主修中國歷史文化和歷史)、圖書館及信息科學碩士,正修讀中國歷史研究文科碩士課程,現為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助理經理。

吳澤禧

本科時期主修中國歷史文化和歷史,2022年香港大學文學院一級榮譽畢業,現為香港大學全日制哲學碩士生。 

團隊本科生成員

陳世雄 

張瑋宗 

黃筠琳 

魏浩恩 

報告標題

藏以致用——香港大學圖書館中文特藏之整理與共享計劃 

報告摘要

香港大學圖書館館藏豐富,善本特藏廣為國際學界所知。是次報告以講者參與整理中文特藏的撥款項目為例,探索文獻整理、歷史研究與知識共享的可行方法。這些特藏來自清宮太醫羅禎符、香港華商、新界宗族、羅香林教授,以及黃慕韓、羅原覺、李祖佑等收藏鑒賞家,各具特色;而其共通價值,是有助考察近代香港與華南以至國內外其他地區在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種種聯繫。要以有限資源開發、整理和推廣這些特藏,圖書館與教學單位合作、讓師生共同參與是關鍵一環,而最後將藏品電子數碼化、與全球共享,最能達成致用的實效。是次報告分為三部份,首先介紹各特藏的入藏背景、數量、內容及主題特點,然後從教與學的視角,闡釋如何透過跨學科合作、創辦實習課程等方法推動可持續的文獻整理工作,最後由學生說明他們在研究項目如何參與和得益。 

bottom of page